[专家之声]人民日报赵毅老师盛赞《豪情颂山河,诗人马华松》
2025-04-21 来源:本站
人民日报赵毅老师在三门峡天鹅湖

    《豪情颂山河,诗人马华松》

     

               文/赵毅

       
       2019年春末,因为工作需要,我陪同新华社原副社长崔济哲先生一起到三门峡市开展调研。很高兴认识了三门峡市委宣传部的副处级领导干部马华松。马华松性格豪放、博学多才、乐观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门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相传大禹治水高举神斧劈开“人门、鬼门、神门”,使滔滔黄河之水一路畅通奔向大海,创造了闻名遐迩的仰韶文化,成就了“花开中国”的“文化圣地”;三门峡是一个生态优美的旅游城市,每年冬天都有上万只白天鹅到此栖息越冬,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仙客丽影”,一个地方的生态美不美,天鹅的翅膀最有说服力,因此三门峡被称为“天鹅之城”;三门峡更是依河而生在黄河臂弯里的一座明珠城市,“万里黄河第一坝”一一三门峡大坝“一坝锁东西”,让三门峡“高峡出平湖”,“清水漾妆台”“万里入胸怀,颂歌传千载”。
       在三门峡调研的三天时间里,马华松作为当地分管文化产业的领导,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调研路线,让我们享受了一次文化之旅,感受了豫西边陲三门峡市“最早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瑰丽。我们考察了灵宝函谷关、陕州地坑院,观瞻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寻根仰韶文化遗址、黄帝铸鼎升天处。在相处交流中,我发现马华松不仅是一名官员,更像是一名对当地文化充满情怀的学者。他对黄河三门峡流域的文化遗产、人文地理研究的比较深,他对黄河文化的热爱是由衷的,是发自内心的,他讲起当地的文明遗存、历史文化、成语典故、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产业的品牌打造、发展路径等,如数家珍,很有自已的想法和见解,他的勤奋好学、多才善思,侃侃而谈的自信,令我刮目相看。     

       通过那次短暂的相处,我和马华松之间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兄弟情谊,我一直称他为兄弟,他始终称我为老师。

       马华松是个善抓机会的人。2O2O年,他牵头举办了一期高规格的文化产业培训班,邀请我和上海同济大学的陈健博导、华东理工大学的于炜博导前往他们三门峡授课,我又有幸故地重游。此后,因工作原因,虽相隔千里,但心心相牵,电话问候,微信关注,成为习惯。
       马华松喜欢文学,擅长诗歌,他写了许多长篇散文诗歌。基于对我这个老兄的尊重吧,他写的诗歌在发表之前,大都要通过微信发给我,再打电话恳请我这个老师,“修改斧正,把关提升”。
       由于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缘故吧,马华松创作的诗歌始终是顺应时代咏叹时代的,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他创作的“唱响幸福河六颂”《黄河颂》《秦岭颂》《砥柱颂》《大坝颂》《天鹅颂》《母亲颂》等诗歌内容,与我国日新月异取得的伟大成就相结合,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契合,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传承相融合,基调鲜明,特色浓厚,文笔流畅,字字珠玑,语句铿锵有力,充满真情实感,读之直击心灵,悟之备受鼓舞,有强烈的励志效果。   

       马华松创作的“六颂”诗歌和文化产业“三部曲”、大美三门峡“三部曲”等许多诗歌,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上百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微信抖音公众号平台,以文字、诵读、文艺演出、书法创作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推介,赞誉有佳。尤其以《黄河颂》为最,传播的最为广泛,全国的许许多多地方的人们都在传诵。令人惊讶的是,他的《黄河颂》竟然能够得到武警官兵的青睐,以音诗画舞的形式,由近百个武警战士实景演出,登上河南武警总队2025春晚舞台,唱响军营,走向全国,这在诗歌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罕见的。当我在微信朋友圈不断看到马华松转发的演出视频时,心里是震撼的,更为马华松骄傲。能结交到马华松这样的好友,我也算是“慧眼识英雄”吧!            《黄河颂》开篇:“天龙出雪域,奔流走东海;万里入胸怀,颂歌传千载。”将九曲黄河宏大壮阔美丽傲骄跃然纸上,让人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在文字中追逐黄河母亲的脚步,在词句里感受黄河母亲的脉动,忽而慷慨激昂,忽而浅吟低唱,忽而泪眼婆娑。《黄河颂》灵活运用的浪漫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人惊叹,令人击节,感人拍案。怪不得马华松在谈到《黄河颂》创作时眼含热泪满怀深情地说:“我创作的诗歌,内容是用心酝酿的,文字是能让咱老百姓读懂的,《黄河颂》是哭着写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马华松《黄河颂》的字里行间是能够感受到沸腾的激情和奔涌的泪水的。通过他的诗歌可以真切地倾听到长期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一个黄河汉子、一个诗人胸腔中激荡的深沉的心曲、炽热的情感和灵魂的呐喊。

       继文笔豪放的诗作《黄河颂》之后,马华松推出的长篇诗作《秦岭颂》再次令我眼界大开,叹为观止。“茫茫秦岭横西东,巍巍祖脉耸霄霆;和合南北泽天下,中国梦圆势如虹。”再次展现了诗人的浪漫文笔和豪放胸襟,以及拿捏掌控宏篇巨著创作坚实的文字功底,有人称赞他的《秦岭颂》填补了中国山岳诗歌创作的空白,这绝非大话妄言。“秦岭,亿万年前,借天地神力,在地球最大陆地中心,中华版图中轴线上,傲然隆起。宛如腾飞的巨龙,驰骋广袤大地。无数高山峡谷,为之惊叹!万千巨峰山系,为之震撼!众星捧月般将你,中华祖脉一一父亲山,高高擎起”。数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只有母亲河,从没有人讲过“父亲山”,更没有人直言不讳地赞美过“父亲山”。将秦岭比作中华民族的“父亲山”,马华松应该说是首创,是第一个“吃了熊心豹子胆”在诗歌文章中率先提出来的第一人。由此可见,马华松对黄河、秦岭感情之真、热爱之深、眷恋之切,对祖国山河文化研究之透彻。

       “唱响幸福河六颂”等诗作的不断问世,奠定了马华松做为新时代优秀诗人的基础,成就了马华松新时代主旋律正能量诗人金灿灿的名片。2024年的金秋十月,马华松诗集《黄河颂歌》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与会的“文坛巨匠”、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92岁高龄的石英老师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对马华松及其诗集《黄河颂歌》给予肯定和高评;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副主席、《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老师当众宣布:从今天开始,“黄河诗人”这个称呼就归马华松了,让他在诗坛上飞的更高、走的更远、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吧!

       就这样,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一个“黄河诗人”诞生了。 应该说,这是黄河儿女的骄傲,更是河南、三门峡的骄傲!
      “事实胜于雄辩”。近百位专家学者老师为马华松的诗歌和诗集撰写评论,上百位书法艺术家将他的诗歌创作成书法作品走进机关、学校、社区、酒店、文化场所,无数的人们在全国的许多地方甚至国外诵读传唱他的诗歌。长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上海杉达学院院长陈健老师早在2021年就为马华松的诗歌推介宣传发出过强烈呼声和无奈感叹,他说:“象现代抒情诗歌《黄河颂》这样的大诗篇不被当今社会重视和更多年青人关注,皆因缺少优秀的诗评。诗评不足,诗歌不兴!”。
       事实己经说明:马华松的诗歌不仅己渐渐被文学界、读者认可,马华松本人也必将成为当今时代用诗歌颂歌祖国山川河流的优秀代表。
       作为老大哥,我为马华松高兴,为好兄弟自豪,真心祝愿:马华松继《黄河颂歌》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勇攀新高峰,再结新硕果,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力量、中国气派的作品,无愧于“黄河诗人”这个称号。
                       2025年3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赵毅,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原部门主任,现任数字中国新闻网常务副总编,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社会工作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