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记者 潘友菊)近年来,富源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密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曲靖市“三大优势”“五张名片”定位,通过文脉传承、精细规划、项目驱动等举措,持续放大富源文旅资源优势,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深化“滇南胜境 魅力富源”文旅品牌建设,逐渐成为滇东旅游黄金带上一颗耀眼的新星,推动着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新画卷。
文脉筑基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慷慨的自然赋予了绿色美丽的生态环境,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富源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历史馈赠了多元文化瑰宝。战国时期,这里成为“庄蹻开滇”传播中原文明的第一站,那古老的足迹承载着民族团结的使命;建于明朝的“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判云贵”的胜境关和古驿道,那沧桑的印记见证着各族群众交往交流的历史;全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建筑群之一,那庄重的建筑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距今约4万年的大河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那久远的文明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东汉时期的儒学先驱尹珍在这里授学,那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民族团结的道路;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这里留下数千字的游记,那探索的精神激励着各族群众共同进步;林则徐在这里写下《滇轺纪程》,那坚定的笔触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情怀。众多文人政客曾在这里驻足停留,留下的诗词、游记,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点缀着民族团结的星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后两次经过富源,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治主张,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和珍贵文物。
这些历史宝藏犹如一张张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名片,不仅为历史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与价值,更成为富源新的吸引力源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教材,持续焕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规划领航 绘就全域发展“新图景”
巍巍乌蒙横亘千里,富源境内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民族风情与秀美风光交相辉映。“富源八景”令古今名人雅士流连忘返,墨红万亩马缨花海如同一幅绚丽的民族画卷,块泽河大峡谷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共同构成了神州大地的山河之美。游人来此,既可“沉浸式”体验云南省唯一水族乡古敢的特色民俗风情,感受水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到墨红体验彝乡风光,领略彝族文化的热情奔放。
虽然富源独具魅力,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让这座城市与新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共进?富源县充分结合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围绕“一关两圈两线”的旅游发展思路,精心编制了《富源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富源文化和旅游强县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富源县全域康养度假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重点谋划以胜境关、回隆至发家片区、哈播峡谷、古敢水乡等优质资源为重点的文旅项目库,大力发展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建成胜境关、陶源溪谷、保家村、发家村、浒子村、月亮湾等一批特色景点。
通过精细谋划,全县各类文旅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串联古今,高起点打造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将各族群众紧密相连。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413.16万人次,同比增长13.78%,旅游总花费44.32亿元,同比增长10.17%,这一串串数据见证了民族团结进步带来的蓬勃活力。
项目赋能 激活产融共生“强引擎”
项目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和有力依托,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多乐原风景区作为富源的核心景区之一,以旅游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成为富源游玩打卡的首选之地。景区内的月季大观园里,近千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月季争奇斗艳,每年五一到国庆,似锦繁花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民族团结的五彩画卷,成为富源的一处绝美风景。景区地下有国内罕见的特大喀斯特溶洞群,造型之独特,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世界,令人流连忘返。
大气磅礴的独木水库,精致玲珑的玉顺湖公园,娇艳浓烈的墨红万亩马缨花海,百花争艳的十八连山生态长廊,乡愁浓郁的保家村、发家村,古韵悠长的胜境关、文庙……这些宛如一颗颗明珠的景点,给刚硬如铁的工业城市抹上了别具一格的浪漫色彩,也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温馨的空间。还有中国魔芋之乡、十八连山天坑奇观、万亩油菜花海等,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色而又浓墨重彩的云南风情画卷,展现着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共同创造的辉煌。
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体,项目是基础,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富源按照“旅游+”的理念,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科普、农业、体育等各业态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衍生新产品、新业态,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感受团结的力量,在融合中共享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