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晓云)今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机制迈入第十个年头。3月21日,云南省2025年“澜湄周”在昆明市启动。
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让上下游紧紧相连,亲如一家。云南省是澜湄合作的前沿省份,无数温暖、动人、充满活力的澜湄故事也在这里发生。
这个“澜湄周”,一起来聆听各国朋友的“澜湄故事”。
云南国传中心缅籍传播官龙威(右)分享自己故事,记者 李文君 摄
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缅籍传播官龙威——
让更多“龙威粉”变成“云南粉”
“澜湄周”上,身着一身粉色“笼基”的龙威,分享了他和云南的故事。
2023年,龙威加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成为“旅居云南”的缅甸人,感受到了这里“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美好,也体会到云南“桥连澜湄,交友四方”的活力。自此,他成为了“云南粉”。
龙威说,云南,带来了舞台。在云南国传中心,他在各式各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中都站“C位”。2024年的中缅文化交流周,他穿着这件粉色“笼基”主持活动,缅甸宣传部部长吴貌貌翁、缅甸驻华大使丁貌瑞等嘉宾都是他的听众。2023年,在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吉祥说”青年成长课堂上,缅甸年轻人像追星一样前来询问留学、学中文、实现梦想的各种问题,他们也很乐意当龙威的粉丝。
云南,带来了朋友。“这两年,我在德宏遮放闻过稻香,在芒市踢过藤球,在瑞丽跑过跨国马拉松,在普洱孟连品尝过牛油果咖啡。我采访过缅中合作的西瓜种植专家刘振国、救死扶伤的缅籍医生番登榜、热爱藤球的友谊使者梁斌,交到了一群致力于中缅交流的好朋友。”因为云南,龙威受邀到河南、甘肃、安徽、广东等多个省份采访,代言“胞波情暖”,代言“旅居云南”,广交天下朋友。如今,粉丝越来越多,他也真切感受到了“一江情·一家亲”的澜湄情谊!
时间向前,龙威从留学生成长为缅甸语教师、视频博主、外籍传播官;时间向前,云南给了他新的使命。今年,澜湄合作迈入第十个年头,今年也是缅中建交75周年。“我和云南国传中心的伙伴们正在开展‘龙少文化FUN’工作室、‘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胞波传播者计划等工作,我希望把在云南生活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国内外更多的‘龙威粉’变成‘云南粉’!”他动情地说。
老挝国家输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苏里万·塔玛翁——
老中合作“电力十足”
老挝国家输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苏里万·塔玛翁的故事,要从2009年说起。
2009年起,中国南方电网就成为了老挝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那一年,老中共同建设了115千伏老挝北部电网项目。10年后,这条“电力动脉”从单向供电升级为双向输电通道,老挝与云南省的清洁能源合作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2013年,230千伏老挝北部电网项目竣工,构建起将电力从老挝北部输送到中部的稳定可靠网络。自2019年老中铁路供电项目启动建设以来,老方、中方团队勠力同心,项目在2021年12月3日铁路通车之际同步投运。苏里万·塔玛翁说,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旗舰工程的参与者,能为区域联通发展贡献力量,深感自豪。
老中电力合作为老挝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今老挝人民用电更加便利,国家电力产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也是电力合作的受益者。2009年,我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开始,参与到老挝与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的合作。当时,云南的崇山峻岭间,村寨灯火通明。这个场景,至今难忘。我非常期待,未来老挝的每个村寨也点亮这样的希望之光。”
如今,有许多老挝青年人和当年的苏里万·塔玛翁一样,通过参加南方电网的学习培训项目成长为电力方面的专业人才,为老挝电力事业注入蓬勃生机。在苏里万·塔玛翁看来,老中合作“电力十足”,充满希望。他相信,这条追光的道路,未来老中将继续携手同行。
云南民族大学越南籍留学生阮氏秋庄——
越中友好 水长流 情长留
云南民族大学越南籍留学生阮氏秋庄,喜欢以“水”为喻,形容越中、澜湄流域青年的交流。她说,这样的交流就像澜沧江—湄公河的水一样,为区域友谊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搭建了心与心对话的桥梁。
在云南民族大学,她通过越南语角和文化节活动,向中国同学介绍越南的奥黛服饰和莲花茶,中国同学则教她写春联、包粽子。“我们发现,尽管语言不同,但我们对家庭、节日的重视如此相似。”
有一次,阮氏秋庄生病住院,中国同学们得知后纷纷来医院看望,给她送去了热腾腾的粥和新鲜水果。他们还轮流陪伴,用简单的越南语安慰她,讲笑话、逗她开心。她说,那一刻,感受到了像家人一样的温暖。
“在外吃饭时,我曾因中文发音不标准被一家面馆老板认出是外国人。但这反而成了我们联结彼此的契机,当老板发现我是越南人后,我们开始比较越南石锅河粉与云南米线的异同,还教对方说各自的语言。当我坚持用中文点餐时,店家会放慢语速配合,还会用‘比画+实物演示’帮助我理解菜单。”现在,阮氏秋庄经过那家面馆时,老板已经能用越南语对她说“祝你吃得香!”
阮氏秋庄把自己的文化观察记录下来,写成了双语手账,这也是一本文化双向奔赴的手账。她说,与中国朋友的相处让自己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越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两国人民的友谊就像澜沧江—湄公河的水流一样,源远流长,永不干涸。
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民警刘鑫——
“骄傲,我是‘湄公河卫士’”
14年前,刘鑫来到原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水上支队,也就是现在的云南省公安厅水上巡逻总队工作。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守护湄公河航道的安全,让流域的百姓放心、安心。
2011年12月10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编队开启首航勤务。当天,天还未亮,数以百计的百姓已挤满了中国关累港等待欢送执法编队。
这是令刘鑫难忘的一天。在港口的老挝一侧有一个中年人带着一个孩子,高举着一个写着中文、老文“兄弟”字样的牌子向执法编队招手。执法编队到达金三角老挝金木棉码头时,码头站满了人,向执法队员使劲挥手欢呼,有的举着中国国旗,有的拉着“欢迎中国警察”的横幅。
多年来,联合巡逻执法编队所到之处,四国军警队员敬礼致敬,过往商船鸣笛致谢,沿岸百姓欢呼雀跃。
“去年的12月份,第148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期间,湄公河老挝一侧正在施工的企业自发悬挂起‘湄公河保护神’‘热烈欢迎中老缅泰四国联合巡逻执法编队’的横幅。看到那个场景,我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我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刘鑫说,执行联巡勤务时拼忠诚、意志与胆量,同时大家也把更多的铁血柔情留在了这条航道上。
14年的坚持,9万公里的守护,150次出征,刘鑫早已把湄公河当作了自己的家,沿岸各国百姓也早已成了自己的家人。“我想代表所有的‘湄公河卫士’说,请放心,江河有我守护,澜湄平安无恙!”